课程介绍
本课程既有美学和美育理论的阐释,又有关于美的现象和形态的具体分析,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审美理想和情趣,培养他们的审美关怀,在这趟“美之旅程”中增长美学知识,提升审美修养和素质。课程由十个部分组成:
第一章 导论,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和案例讨论,启发学生的思维,激发他们心中爱美的情感和想要追求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、传递美的愿望;
第二章 是关于中西方美学和美育的理论知识和发展的源流和脉络,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背景;
第三章到第十二章分别从书法、诗词、茶艺、绘画、雕塑、器物、建筑、城市、音乐、舞蹈等具体的艺术表达形式,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、掌握艺术鉴赏方法,在艺术无国界的宏大审美视野的基础上,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因,引导学生探询作为华夏民族子孙的美丽基因,树立文化自信,塑造完美人格,引导学生具有高远的精神追求,成就美丽人生和美丽大学。
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从运动之美开始谈起,到理解劳动创造之美的内涵,最后以科技创新之美为基点,展望未来。
课程大纲
学习目标
1.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学生可以系统了解美学和美育的基础理论知识,掌握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。
2.强化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的训练,并自觉地运用于艺术鉴赏和生活实践的审美之中,培养和提高审美修养、审美情操和审美创造能力。
3.培养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髓,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自信,塑造完美人格。
学习要求
借助新媒体手段,适应媒体变革带来的对教育方式、思维方式的变革,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。
考核标准
[线上成绩] 100%
[课件浏览]:__20___%
[客观练习]:__40___%
[主观练习]:__0___%
[课内讨论]:__10___%
[期末考试]:__30___%
教材教参
1.叶朗:《美学原理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
2.杨辛、甘霖:《美学原理》(第四版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版。
3.尤西林 :《美学原理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年版。
4.凌继尧:《美学十五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3年版。
5.周宪:《美学是什么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年版。
6.彭富春:《哲学美学导论》,人民出版社,2005年版。
7.叶朗 :《中国美学史大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5年版。
8.李泽厚、刘纲纪 :《中国美学史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,1985年版。
9.陈望衡 :《中国古典美学史》,武汉大学出版社,2007年版。
10.张法:《中国美学史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5年版。
11.朱光潜:《西方美学史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79年版。
12.曾繁仁:《美育十五讲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。
13.张法:《美育教程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。
14.仇春霖:《大学美育》第二版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。